“剛駐村那會兒,村民見面都客氣地喊我‘張書記’,現在在田頭碰上,能就著小麥長勢聊半天。”站在田埂上,駐村第一書記張曉杰拍著褲腳的泥笑道。去年1月,他帶著駐村工作隊來到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柳泉鎮西洋屯村,把“讓改變看得見”的承諾,化作了田間地頭的一件件暖心實事。
田埂問診,家門口的健康驛站
“作為市稅務局和廊坊衛生職業學院聯合派駐的工作隊,我們一直琢磨著怎么把專業優勢變成惠民實事。”張曉杰介紹道,“去年春天,在村衛生室看到有老人攥著皺巴巴的藥方發愁,我們立刻聯系派出單位,把專家請進村來。”
立夏過后,麥田里青穗初現,村委會活動室變身臨時診室。來自廊坊市衛生職業學院臨床醫學系、護理系、康復系的11名專業課教師和1名外聘口腔專家,為村民開展義診和健康教育,短短半天服務近100名留守老人。中醫、內科和康復治療尤其受村民歡迎,一些村民經過簡單的康復治療,多年的關節疼痛得到了緩解;對于患眼病、口腔疾病和一些亞健康狀態的老人,專家都給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專家們還圍繞生活習慣、飲食起居、用藥安全等方面進行健康知識普及,引導村民樹立“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意識,提升疾病預防和自我保健能力。
鏡頭定格,新全家福里的幸福感
“王大哥,您往中間靠一靠,對!小孫子摟著爺爺奶奶!”工作隊隊員王正陽手中相機的快門聲不斷響起。在村部院子里的紅色背景布前,村民王樹成一家特意換上了過年的新衣服,鏡頭里一家人的笑容格外燦爛。
這個被張曉杰稱為“全家福計劃”的行動,源于工作隊入戶走訪時的發現。村民家中那些泛黃卷邊的老照片,有的被煤煙熏得發灰,最久的已掛了十多年。“咱們給鄉親們拍張新的全家福吧?”王正陽的提議得到了隊員們的一致贊同,還有什么比在春節前送上一份“會說話的禮物”更溫暖的呢?
村口開小賣部的李貴平大姐,特意把在外打工剛回來的兒子拉到中間,感慨地說“這是咱家十年來第一次全員到齊”。
“照片拍好后,我們還打印裝裱出來,送給村民。”張曉杰笑著說道,“當張奶奶把新全家福掛在老照片旁邊時,看著兩張照片,就像看到了歲月的變遷,這一刻,溫暖有了具體的模樣。”
青春之約,鄉愁化作振興密碼
寒假期間的一場座談會上,學生們的提問讓張曉杰心里暖烘烘的:“張書記,我學的計算機專業,能為村里做點啥?”“張書記,學農業的回家種地,會不會被笑話?”
這場與13名返鄉學子的對話,碰撞出土地托管系統開發、電商助農等10余個金點子。“原來鄉村的發展,從來不是‘等靠要’,而是源于大家內心深處的‘我可以’。”張曉杰感觸頗深。
在座談會上,工作隊隊員王正陽還結合自己從農村走向職場的經歷,分享了“在基層實踐中找準人生坐標”的心得;李二來鼓勵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從經典著作中汲取力量,樹立“以青春之我建設青春之家鄉”的理想信念。
“駐村的日子,有踩著晨露出門、披著星光歸來的忙碌瑣碎,也有看到鄉親們日子越來越好的由衷滿足。”張曉杰說道。暮色中的西洋屯村,路燈次第亮起。張曉杰的身影又一次拐入街巷——有位白天務工的村民,正等著與他促膝長談。 本報記者 馬燕 通訊員 莫凡毅 牛夢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