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必須抓好基層治理現代化這項基礎工作。”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堅持四個導向,將基層黨建系統化融入基層治理全過程,逐步破解農村基層治理難題。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平壩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管建光。
記者:管部長,您好!請問當前平壩區在農村基層治理方面存在哪些困難?如何破解難題?
管建光:當前,我們主要面臨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多元主體協同不足,社會力量參與度不高;二是基層隊伍力量不足,專業化水平有待提升;三是權責不匹配,基層干部常面臨“小馬拉大車”的困境。對此,平壩區堅持需求導向、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相結合,切實提升了基層治理質效。
記者:如何理解“需求導向”?
管建光:在基層治理中貫徹“需求導向”理念,本質是通過精準識別、科學回應群眾真實需求,實現治理效能與群眾獲得感的雙重提升。近年來,平壩區以群眾需求為靶,持續推進網格化管理服務,建立黨員領導干部聯系網格制度,健全信息收集、問題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問題反饋等工作流程,協同線下服務,多渠道收集群眾訴求,讓服務更靠近群眾需求。一方面整合各方資源,在社區設置舞蹈室、棋牌室、社區食堂、學生托管等服務場所,組建志愿服務隊伍,開展“一老一小”、自護小課堂、手工制作、消防進社區、繪畫舞蹈等多項特色服務活動,有效延伸服務觸角。另一方面強化文體活動組織建設,組建文藝骨干隊伍,升級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深化“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大力開展黨的教育、民俗節慶、群眾健身、居民說事、文明創建、廣場公園文化等六類活動,舉辦“村BA”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平壩區是如何協調多元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的?
管建光:我們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是提升基層治理效能的重點和關鍵。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民主協商制度,鼓勵村(居)民自治、群團帶動和社會參與,推行“院壩會”“民情懇談會”“長廊議事會”等,集中群眾力量參與協調解決基層治理問題。提煉“彩虹橋”“同心行動·黨旗紅”等社區黨建品牌,探索強基層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高田實踐”,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優勢。此外,持續落實經費保障,每年投入村均辦公經費6.18萬元,社區均辦公經費11.7萬元保障村(社區)組織運轉;實施集體經濟強村工程,用活中央、省級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以購買固定資產、債權等形式,每年幫助82個村(社區)集體獲得投資金額6%的收益,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記者:針對基層治理力量不足,平壩區如何破局?
管建光:平壩區堅持目標導向,打出強化基層力量“組合拳”。首先,充實隊伍力量,通過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選聘機制,配備社區工作者91名,并向81個行政村、4個農村社區配備定補村干部510名;推動全區68個機關企事業單位、1783名黨員、39名新就業群體黨員、65名“兼職委員”廣泛參與社區基層治理;創新開展社區民警擔任村黨組織“兼職委員”工作,積極搭建警務力量進村(社區)平臺,持續推動資源、力量、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著眼2026年村(社區)“兩委”換屆,培育儲備村黨組織書記后備力量223人,其他村“兩委”成員后備力量662人。其次,培育干部能力,大力實施“育苗工程”,提升村(社區)“兩委”干部和后備干部學歷層次,并通過舉辦專題培訓班、觀摩研討、赴省內外參加學習等方式有效提升村(社區)“兩委”干部能力素質,不斷建強基層治理主干隊伍。此外,強化干部激勵,在暢通基層干部晉升通道,適當放寬定向招錄(專項招聘)村(社區)“兩委”主要(專職)成員的條件和范圍的同時,在全省率先開展村干部參加工傷保險試點工作,并實行村(社區)干部崗位等級序列制度,村干部由低至高定為1級至39級,社區工作者實行“五崗二十級”,完善薪酬體系,實行動態管理,充分調動村(社區)干部干事創業激情。
記者:解決基層權責不匹配,平壩區采取了哪些措施?
管建光:為了讓基層干部輕裝上陣,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到民生關切的實事、基層治理的要事上,我們制定村(社區)“一個制度”“兩個清單”“三個目錄”,明確不由村(社區)開具的證明事項20項,清理規范牌子400余塊。與此同時,還從難處破題,2024年按照省級安排部署,分別選擇安平街道和齊伯鎮在全省率先開展鄉鎮(街道)履行職責事項清單試點工作,以清單形式列明履職事項,建立健全鄉鎮(街道)職責準入制度,制約機關職能部門行政事務隨意下派基層的行為。精簡優化考核事項,將鄉鎮(街道)黨建考核指標壓縮至37條,村級考核要點壓縮至8項,并嚴格控制考核頻次,做到減負不減責任和擔當。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黨建創新引領基層治理,實現黨建引領“一子落”、基層治理“滿盤活”。 通訊員 鄒芳芳 本報記者 周靜文 實習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