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乍暖還寒,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陳相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屋頂上,兩塊碩大的光伏板“閃耀”著溫暖和希望,這是陳相街道小陳相村強村公司經營的項目之一。
沈陽市位于遼河平原中部,是糧食生產的“黃金帶”,現有128個鄉鎮(涉農街道)、1527個行政村。然而,傳統農業收益提升空間小、經營管理模式粗放等現實問題,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提升帶來挑戰。去年以來,沈陽市通過黨組織引領,首批啟動30家強村公司試點建設,從產業轉型、項目開發、長效增收3方面實現轉變,推動村集體經濟從有到優、從大到強,實現規范化、規模化、市場化健康發展。截至目前,全市強村公司累計收益超890萬元,帶動就業1400余人,助推56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890萬元。
從賣糧食到賣服務
“在村黨群服務中心院里設充電樁,不用占地費,充電也方便。一個月一臺充電樁能讓村集體收入2000元。”蘇家屯區陳相街道小陳相村黨支部書記康文閣介紹。
小陳相村是如何發現這個商機的呢?村里僅有耕地2700畝,隨著近幾年高鐵改遷征地,村里可耕地越來越少。手里雖然握著動遷款,可村“兩委”成員卻沒有一個開心的,大家心里直打鼓:“動遷款是用村里的土地換來的,如果用不好,豈不是‘坐吃山空’!”
康文閣帶著村“兩委”成員經過詳細討論,決定動用這筆錢開強村公司。村民一聽就“炸”了,之前開油坊都賠了,這次開公司再賠了可咋辦?村干部挨家挨戶動員,講清楚他們的考慮:結合域內托管小區較多的情況,公司可以將物業服務和充電樁業務作為首選。
村民聽完放心了,行!那干吧!村集體出資,沈陽盤古強村實業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主營物業服務、市政工程建設、新能源開發三大類35項業務,帶動村民增收30萬元,村集體增收10萬元。
有了“第一桶金”,村里又投資建設運營兩個電動車充電站,合同期限10年。“兩個充電站月盈利近2萬元,預計年收入能達到25萬元。”康文閣說。
從引資源到找項目
新民市張家屯鎮雙程堡村成立清潔公司是被逼出來的。
村子無集體資源、無啟動資金、無龍頭企業,2022年以前是個遠近聞名“空殼村”。
2021年,村里進行了部分改廁,村黨總支書記高通意識到農廁改造項目后期還需維護,這不是一個賺錢的好項目嗎?但村“兩委”成員中有人不贊同,又臟又累,誰愿意干!高通說:“坐著等不是辦法,只要能給村里掙錢,我們都要嘗試!”高通的決心讓大家放下了顧慮。
村里牽頭組建公司,從鎮里租借了一輛吸污車和一個收儲站,聘用村民組建了吸污工作隊和保潔隊。
公司正常運營后,承擔起全鎮12個行政村、448戶廁所糞污日常管護工作。這個項目每年不僅為村集體增收9萬余元,而且為每名村民每年節省清污費800余元。
村黨總支還向上爭取扶持項目資金100萬元,購買了一臺挖掘機、一臺了大型吸污車,與周邊鄉鎮達成合作協議,拓展園林綠化、保潔服務等業務,年營收20余萬元。如今,村集體收入一躍成為全鎮第二名,還拿出一部分收入補貼“一老一小”。
從強產業到強就業
走在沈北新區興隆臺街道孟家臺村的村道上,路兩側海棠成林。街道黨工委書記郭靜說:“孟家臺是全國文明村,但以前村集體收入低,被戲稱‘窮干凈’。”
村子位于遼河上游,種植水稻得天獨厚,但缺少勞動力,常住人口700多人,可7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500多人。
窮則思變。村里成立錫伯萬畝方農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將全村5500畝稻田集中連片流轉給國有企業輝山發展集團,村民每畝地流轉收入從700多元增加到1200元,村集體還能增收100多萬元。
但問題又來了,村里剩余的勞動力沒活兒了,咋辦?村“兩委”積極爭取,強村公司將農田種植、農事技術等服務分包給村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就業”,成了集體分紅有股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公司打工賺薪金、庭院經濟得現金的“四金”農民。
現在,強村公司越做越大,先后承接周邊5個村的稻米收割、村黨群服務中心改造等項目,解決了170名村民就業問題,公司營業額達358萬元,去年村集體收入同比增加150%。
“強村公司試點建設以來,我們充分挖掘農村資源資產,統籌用好各類政策,物業服務、鄉村經營、就業分紅等模式各放異彩,實現了公司發展盈利、集體經濟壯大、村民增收致富。”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本報通訊員 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