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富民縣高倉村竹編技藝在當地小有名氣。老篾匠指尖翻飛間用篾片編出盛水不漏的魚簍,一把篾刀匠竹子劈出128根均勻竹絲,編出的米篩能托住雞蛋不落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擁有竹編記憶的村落,逐漸深陷傳承與發展的雙重困境:全鄉僅剩幾位老手藝人,家庭作坊式生產讓產品合格率不足四成,最困難時整月接不到訂單。
“以前各家編的竹筐就像雨后冒出的筍子——長短粗細各不同,商販總拿這個壓價,年輕人寧可打工也不愿學手藝,現在可不一樣了,合作社里機器每天要‘吃’掉好多毛竹哩!”富民縣姊妹竹制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顧發平邊操作著電動破竹機邊說,竹篾在他手中翻飛成均勻的細絲。
轉折發生在三年前。村黨總支帶領黨員挨家挨戶調研,在曬谷場連開七場“篾條板凳會”,收集到127條建議,最終敲定“黨建鏈串起產業鏈”的突圍方案。黨組織領辦姊妹竹制品專業合作社,構建起從統一原材料預處理、統一標準加工制作、統一培訓打造精品、統一展示銷售的“四統一”運營模式,有效彌補了當地竹編產業發展的短板,破解家庭作坊生產困局。
“合作社建立了覆蓋6個自然村的收購網絡,能保底價收購,我邊帶孫子邊干活,每月能掙2800多塊錢呢!村里還培訓編竹包、編燈具、首飾等新品,還教我們學習在抖音上賣成品呢……”社員李天才開心地說。
“去年,我們共編織出17萬余件包括通風孔、畜籠、背簍等在內的竹編產品,實現產值95萬元,為村民們增收36萬余元。我們還跨村和曹溪哨村、小甸村等多個村建立竹編來料收購點,既保證了原材料充足,又帶動周邊村實現了年增收15萬余元的經濟效益。”合作社黨員毛金蘭介紹。
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竹編產業中,從業者平均年齡從58歲降至46歲,40歲以下新生代手藝人占比提升至35%,越來越多的農戶把竹編手藝“撿”起來了。
“破竹講究‘刀穩、手勻、眼準’,這根竹絲要削到0.5毫米厚。”非遺傳承人在村委會剛改造的竹編文化館內指導游客制作竹燈時說。游客們可以在專業竹編手藝人的指導下,親身體驗從選材、破竹、削篾到編織的全過程。村黨總支書記鄢順忠透露,現在正與云南藝術學院合作開發竹編文創:“三年內產值翻番。未來,我們要讓老手藝走上時裝周!”。
通訊員 何璨 莊云非
高倉村竹編制品。(富民縣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