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頭村全景俯瞰。 (梓山鎮黨委供圖)
“梓山潭頭,吃苦兩頭;晴三天,挑爛肩頭;雨三天,水進灶頭。”這句曾流傳在贛南鄉間的順口溜,道盡了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的困頓。這個曾經貧瘠的村落,如今就像踩上了“風火輪”,一腳是富硒農產品,一腳是鄉村旅游,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自信。
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潭頭村考察革命老區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情況,叮囑鄉親們要把鄉村振興起來。牢記總書記囑托,潭頭村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砥礪奮進、闊步前行,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2024年,潭頭村集體收入突破355萬元,較2018年增長了44倍,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萬元。
初夏時節,記者走進潭頭村,一面寫著“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紅旗墻在村口穩穩矗立,格外醒目。村頭巷尾,處處能夠感受到“雨落百谷生”的勃勃生機。
這里的農村不比城里差
每天一大早起床后,先鍛煉一個小時,再回家做飯、打掃衛生,準備迎接游客。這樣的生活習慣,76歲的村民孫觀發已經堅持了好幾年。
孫觀發是紅軍烈士后代、退伍軍人。2019年5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潭頭村,孫觀發帶著一家老小熱情邀請總書記到家里做客。坐在干凈整潔的客廳里,孫觀發回憶起當時的情形:“總書記仔細察看了我家的廚房、臥室、后院和廁所,和我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時,關心地問我家收入怎么樣、兒子兒媳在哪里就業、孩子在哪里上學、孩子在學校吃得好不好,家里還有什么困難和愿望。”孫觀發告訴總書記,自己享受優撫政策,每個月能拿1100元;兒子在東莞打工,兒媳婦在鎮上扶貧車間上班,收入也不錯;孫子和孫女上學不用交學費,中午學校還有營養餐;2018年全家總收入7.3萬元。
如今的孫觀發日子更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他的家成了游客的打卡點,他當起了義務講解員,給游客講述“總書記到我家”的故事。“最多的一天,我講了20多場。”孫觀發說,盡管有點累,但心里很幸福。孫觀發每天早上燒滿4大壺開水,讓來訪的游客隨時添水。他還把閑置的房間改成民宿,每月收入5000多元。這兩年,他家庭年收入都超過了20萬元。
走在潭頭村,白墻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綠樹中,整潔的柏油路通往家家戶戶。村中心的池塘公園水清魚躍,成為村民和游客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今年46歲的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劉連云親歷了潭頭村十年的巨變。時隔6年,他仍對總書記的鼓勵記憶猶新。
那天,劉連云一邊陪總書記往村里走,一邊介紹潭頭村的基本情況。劉連云向總書記報告,潭頭村建村已有700余年,是遠近聞名的紅軍村,2017年實現了整村脫貧摘帽。看著錯落有致的房屋和優美的環境,總書記細細地問起了村里的情況。“我匯報說,村里有統一規劃,這些房子都是在老宅基地上建起來的,村里實施了危舊土坯房改造,建房有補貼。”總書記在潭頭村的溫暖鏡頭,劉連云牢記腦海,“總書記饒有興致地沿著池塘公園走了一圈,細問村里的產業發展。總書記說,‘這里的農村一點都不比城市差’。”
富硒品牌越打越響亮
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脫貧戶易偉萍已精神抖擻地開啟了一天的忙碌。她跨上電動自行車,短短四五分鐘便來到潭頭村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富硒蔬菜大棚里,她利落地除草、采摘,動作嫻熟。“一天干8小時,既能賺錢又能照顧老人孩子!”說起現在的生活,易偉萍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富硒產業徹底改變了村民的生活。”劉連云指著連片的蔬菜大棚說,潭頭村周邊富硒土壤面積3000多畝,現代農業產業園用工需求旺盛:農忙時節每天需要350名工人,平時也能提供80—100個就業崗位。
早在10年前,潭頭村的干部們就開始盤算著如何開發利用村里的富硒土地。村“兩委”班子組織村民外出取經,最終決定成立專業合作社,重點發展富硒蔬菜和水稻種植。
總書記在潭頭村考察時,叮囑一定要把富硒這個品牌打好。潭頭村錨定富硒產業,構建起富硒蔬菜、油茶、臍橙等特色產業體系。2021年,成功引進深圳茂雄集團,以潭頭村為核心建成萬畝高標準富硒產業園。經過多年探索,潭頭村創新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如今,潭頭村已獲得6個富硒產品認證,還注冊了“潭頭富硒大米”品牌,各類產品不僅暢銷國內,一些蔬菜更遠銷歐洲。
富硒沃土生金,壯大了潭頭村的村集體實力,鼓起村民的腰包。記者采訪的當天,村里最后50畝早稻田剛插秧。近幾年,潭頭村集體流轉零散土地540畝用于種植富硒水稻。“以前,稻米3元一斤不好賣,現在六七元一斤還供不應求。”劉連云興奮地說,看到種水稻也能賺錢,一些年輕人也加入富硒水稻種植隊伍,目前村民零散種植面積有400多畝。今年46歲的種植大戶劉小生就是代表,他不僅自己流轉70畝地種,還收購村民稻谷出售,“一年能賺10萬元!”
看到村民種植水稻熱情高漲,去年,潭頭村村集體創新推出農事大托管服務,從購買農機到種子,從育秧、插秧再到收割,為村民提供“一條龍”服務。“從去年的運營情況來看,可以為村民節省20%—30%的成本。”劉連云算起賬來,“村集體也實現了增收,去年凈賺6萬元,真正實現了農戶和集體的雙贏!”
截至目前,潭頭村富硒產業總產值達1.8億元,帶動村集體經濟年增收120萬元。潭頭村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
扶犁的手端上旅游“飯碗”
來到村民溫秀珍家時,正是下午游客少的時候,她請記者吃麻餅,說起了自己的故事。
今年50歲的溫秀珍和丈夫原來在圩上制作、銷售麻餅,一直都不溫不火。看到村里環境日漸變美,游客越來越多,她干脆把作坊搬回了村里,麻餅生意紅紅火火。她和丈夫每天都要制作200多斤的手工麻餅和各類糕點,碰上中秋節等節假日,能做到七八百斤。“現在一年收入50多萬元。”被問起一年的收入,溫秀珍也大方回答。
潭頭村距離于都縣城只有11公里,紅一軍團從于都縣八大渡口之一的山峰壩渡口過河后,第一站就是潭頭村。潭頭村“兩委”抓住時機,2019年7月,牽頭成立了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與于都縣智恒研學公司合作,打造鄉村特色旅游示范點。村民每戶以2000元標準自愿入股,構建“村集體+旅游公司+村民”的利益共同體,很快就有160多戶村民入股。旅游公司開發富硒餐飲、鄉村民宿、特色農產品銷售、休閑采摘、農事體驗等特色旅游項目,吸引了眾多游客和研學的中小學生。2019年到2020年,潭頭村旅游公司凈利潤累計達到100萬元。憑借出色的旅游發展成績,2021年,潭頭村成功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
蓬勃發展的鄉村旅游業極大地提振了村“兩委”的信心。2021年下半年,潭頭村投資600萬元,打造集餐飲、民宿、研學、農產品銷售等為一體的孜和院,并于2022年5月20日正式開業。孜和院的投入運營,推動潭頭村的鄉村旅游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劉連云介紹,去年,潭頭村接待游客達100萬人次,旅游公司營業收入超過380萬元。孜和院也為當地創造了不少工作崗位,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目前有20多人在孜和院工作,除了一位主廚外,其余都是潭頭村村民,大廚每月工資7000多元,小工2600元到3000元不等,一年工資總額80多萬元。
潭頭村旅游公司把收益的20%歸村集體所有,30%留作公司發展資金,50%給村民分紅。每年正月,村里都要舉行一次分紅大會,村集體不僅給股東發現金紅包,還邀請他們聚一聚。看著入股旅游公司年年都有分紅,越來越多村民投資入股,目前入股旅游公司的農戶達到387家。今年正月十八,村里舉行了熱熱鬧鬧的“分紅宴”,村民戶均領取了800元左右的分紅。
鄉村旅游讓握慣了鋤頭的村民端上了旅游的“飯碗”。除了入股村旅游公司,一些村民也利用閑置房屋辦起了民宿。目前村內民宿有14家,共87間房、130多個床位。
劉連云介紹,今年春節后到4月底,潭頭村接待游客大約20萬人次。他坦言,潭頭村的業態正趨于飽和。近兩年來,他與村“兩委”一直在積極謀劃創新業態。“嘗試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但只要我們堅定信心、不斷探索,未來的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劉連云滿懷信心地表示。 本報記者 林華維 孟濤
通訊員 蘇武龍 肖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