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空置、勞動力外流、缺乏產業基礎是鄉村發展的幾大痛點,如何讓鄉村資源“活”起來、人才引進來、“造血”能力強起來成為各地鄉村振興過程中持續探索的問題。近日,記者來到云南省安寧市,看到了通過數字化運營帶動鄉村發展的新思路。
盤活鄉村資源——
讓鄉村被看見
在云南省安寧市溫泉街道的山巒深處,藏著一個靜謐的龍山村,村子不大,在海拔2500米的高度里,處處流淌著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創意:墻上彩繪了一頭慵懶的驢,配文“我在這里很快樂”;一個窗欞掛著“歡迎你和陽光一起來玩”的俏皮標語;村道轉角處,一句“光終究會灑在你身上,你也會燦爛一場”的“雞湯”灌得人猝不及防……鮮活與古樸在這里碰撞,煥發別樣的生機。
“聽村子里的奶奶說,這里過去是個缺水缺電缺路的‘三缺’村,曾因防火封山20余年,村子以種植為主,沒什么人來,也沒什么發展。”在BCC藝術園區的咖啡館里,李蓉跟記者聊道。她是BCC(意為美麗鄉村)龍山有氧計劃項目的打理人。這間在半山腰上的咖啡館和村里四處散落的標語、墻繪都是這個以“90后”為主的BCC團隊的作品。
2023年初,李蓉到龍山村小組考察的時候,除了有條新修的登山步道,就只有能“出片”的自然風景和質樸的村落,村里想發展文旅產業,怎么發展?
李蓉覺得首先要讓村子“被看見”,有了關注,就有人來,人進村了,村就有了更多發展可能。“我們解決不了產業端的事,但能挖掘村子的價值并為其鏈接資源。”李蓉告訴記者。
與很多地方先投重金建設后運營不同,李蓉他們采取“小切口、大聲量”的策略,輕量化投資,運營先行。
首先,通過網絡運營,充分利用短視頻平臺、社交媒體作為鄉村展示的重要“窗口”來引流。圍繞登山步道的線路,在半山腰租用了村中三戶村民的閑置房屋,將其改造為藝術園區,打造成“網紅打卡點”匯聚人氣,不定期舉辦一些藝術展覽、社群活動,增強黏性。更重要的是,從項目動工開始就同步拍攝、記錄龍山村的變化,在最初的視頻里,可以看到這伙年輕人揮著鋤頭墾荒、筑房舍、修步道……在保留鄉村風貌的基礎上,從小處著手,與村民共建共生。
如果說基礎設施建設是“硬裝”的話,那么運營設計的巧思就是讓村子更加鮮活可愛的“軟裝”,通過網絡持續宣傳,不斷提升龍山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打卡。李蓉介紹,到今年3月份,龍山上山人數累計達到5萬人,日均客流量在500人左右。
隨著龍山村小組游客的增多,也給當地村民帶來更多增收新機遇:村里的農家樂生意逐漸火爆起來;農產品在家門口就能賣;還有一些村民通過接駁游客上下山,每個月可獲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半山咖啡廳、數字游民中心也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業機會。
龍山居民小組黨支部書記、組長李永華表示,現在老百姓可以自己創收,村民的幸福指數更高了,年輕人多了,老齡化村子變得更有煙火氣和活力。最近,他又篩選出村里21個閑置的老房子,準備通過整體改造和系統性規劃盤活閑置資源。
嫁接人才資源——
擴展鄉村建設“朋友圈”
鄉村振興最缺的還是人才資源,人流量多了,怎么能將“流量”變“留量”呢?安寧市將目光瞄準“數字游民”。
電腦邊放著一杯咖啡,工作間隙抬頭就能見山見綠,呼吸負氧離子含量高的空氣。如今,把工位搬進自然、搬到鄉野逐漸成為越來越多依靠互聯網工作的年輕人的選擇,他們被稱為“數字游民”。
“與傳統的人才下鄉方式不同,‘數字游民’大多是科技工作者、藝術家或創業者等高素質人才,‘數字游民’涌入鄉村不但能促進鄉村社會的年輕化,更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通過他們的智慧和能力,實現一種熱愛驅動、價值變現的‘新型游牧生活’。”安寧市委宣傳部有關負責人說。
離藝術園區不遠,龍山村小組也有自己的數字游民中心。
“人家問你們村子最缺什么,我說最缺你來,只有來了才知道能做些什么。”李蓉團隊啟動了二期項目打造數字游民中心,初衷是想讓更多的年輕人停留在這個村子,深度感受這里的風土人情文化,愿意長時間駐足并主動為鄉村發展做些什么。
“我們理解的鄉村振興不是為了發展把整個村子原住民搬遷出去,然后引入社會資本,招募新人,把村子盤活,而是讓新老村民的融合為鄉村發展碰撞更多‘火花’。”扎根龍山兩年,李蓉有更深刻的認識。
走進數字游民中心,類似青年旅社的床位以及“大自然工位”“共享廚房”“共享洗衣機”等滿足數字游民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李蓉介紹,從去年6月運營以來,已接待10余個國家及國內城市的近百名數字游民入住。
二牛(化名)就是入住龍山村小組的第一批的“數字游民”,一個多月的時間讓他對這個村子產生了感情,了解到附近村民的核桃滯銷后,去年8月,他利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和社群資源,幫村里賣出了五六百公斤的核桃,為了保證核桃品質,還自行買了小型烘干機。
就像村里的一句文案“山上沒什么好玩的,就這點人情冷暖留住了太多人”,從走馬觀花的旅游模式轉向沉浸式旅居生活,來到龍山村小組的“數字游民”與村民比鄰而居,深度參與鄉村生活,他們不僅是“過客”,更有可能是鄉村振興的“數字儲備軍”。
為了更好地為鄉村嫁接人才資源,去年9月,安寧市在BCC美麗(龍山)數字游民中心掛牌成立云南省首家“數字游民”人才驛站,建立了數字游民人才庫,用于掌握數字游民人才的基礎信息、專業技能和資源潛力,推出“人才專員”機制,開發小程序對接數字游民與政府需求,引導合適人才匹配適宜的在地項目。
通過打造“上山聚”和“下山去”兩個活動品牌,定期邀請政府職能部門“上山”座談交流,邀請入駐人才“下山”實踐體驗,引導人才利用自身的先進理念和開闊眼界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所長,完成“體驗-扎根-反哺”的閉環,最終讓人才流動變為人才沉淀。
善用數字資源——
暢通農產品上行和服務到戶渠道
在安寧市縣街街道石莊村,信息技術正不斷為這個村子的發展蓄能。
從2022年開始,石莊村就走上了發展電商的道路。走進石莊村的電商中心,鮮花餅、玫瑰茶、紅梨醋、羊肚菌等“土特產”整齊擺放在貨架上,游客可以現場購買,也可以下單隨后快遞到家。“我們依托‘滇秀石莊’電商平臺,去年銷售額達到50多萬元,其中鮮花餅占比70%。”石莊村黨委委員、副主任楊春貴告訴記者。
今年1月,石莊村新打造的直播間正式啟用,村黨委書記、主任錢奕霖化身主播,帶領村干部上陣帶貨。“現在會直播的人還不多,我們正計劃開展培訓,培養更多專業主播。”楊春貴也坦言,目前快遞上行成本高,不少村干部下班后都自發幫忙將貨物帶出村子發貨,解決物流難題成為當務之急。
“為了緊跟信息化發展,提升鄉村智慧治理能力,去年我們村接入聯通數字鄉村App,建設鄉村治理數字智慧平臺,里面搭建了惠民小事手機辦等20多項功能。”楊春貴劃開手機屏幕,“現在很多數據還在上傳,更多功能有待開發,以后有了這個App,在外打工的年輕人能隨時‘云參與’村務,村里獨居老人遇事能一鍵報警,村里有個大事小事通知入戶就更方便了。”據楊春貴介紹,目前平臺接入了5個攝像頭,實時監測重點路段,下一步將接入更多攝像頭進平臺,用電子眼代替人眼進行監控預警。
與此同時,8個村小組完成光纖入戶改造,千兆網速讓鄉村駛入“信息高速路”。未來,村里計劃扎根滇劇文化,推進農文旅融合,通過免費Wi-Fi全覆蓋,讓游客掃碼接入平臺,為鄉村文旅發展提供精準的用戶畫像與決策支撐。
楊春貴說得實在:“以前修路靠政府撥錢,現在修‘數字高速路’能掙錢。”數字技術不光是工具,更是能讓村里富起來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