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貧困戶脫貧摘帽,擺脫窮日子、住上新房子,日子越過越甜。
脫貧只是起點,并非終點。記者采訪了5位剛剛摘帽的脫貧戶,請他們談談今年的新打算。有的要繼續搞產業,喂羊、種核桃,鼓足干勁致富;有的要發揮一技之長,或擴展自家店面,或好好打工掙錢;有的覺得,自己脫貧了還不夠,還要帶動其他村民一起脫貧……脫貧了,還要抓緊奔小康哩!
鄉親們有這個心氣兒,各級黨委政府還將繼續扶持,脫貧不脫政策,讓脫貧成果鞏固下來,對接上鄉村振興這個目標,讓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 ——編者
擴展店面,吃好這碗旅游飯
今年過年家里兩件大事,頭一件,一家住上了嶄新的樓房。這第二件嘛,就是2019年我們家終于脫了貧!
問我家光景咋樣?你就看我家這茶幾上,水果、瓜子、開心果都擺滿了。以前過年買年貨,手揣兜里把錢攥出汗,見啥都不敢買啊。現在可不一樣,漂亮衣服、雞鴨魚肉,啥好買啥!
再看我家這新房,多虧了易地搬遷政策,我爸、我們兩口子和孩子,住100平方米,干凈寬敞還暖和。以前住的土木屋,房子歲數跟我爸差不多,打掃得再干凈,出門還是一腳泥。
脫貧前,那日子過得確實恓惶。我爸有殘疾,家里幾畝薄田收成都不夠糊口,全靠我一個人打零工掙錢,一年就掙5000元,孩子幼兒園的100元學費都拿不出,真是叫窮給嚇怕啦。
2015年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干部一遍遍往家里跑,幫咱找致貧原因、想脫貧法子。照金鎮要發展紅色旅游,第一書記問我愿不愿意承包店面搞餐飲,既能照顧老人還能致富。我這心里就直嘀咕,莊稼人哪會做生意?
后來還是扶貧干部解了我的心結:“現在政策這么好,只要好好干,我們給你當后盾,就算失敗了我們也支持你!”這話直戳心窩子,人家一心盼咱好,咱別的沒有,只有兩膀子吃苦的力氣。
扶貧工作隊不僅幫我找鋪面,還幫我聯系貸款,一開始我只賣點餅子稀飯,后來村上開了農家樂培訓班,還有致富帶頭人面對面講經驗。現在不僅賣早點,中午還賣面條炒菜。起早貪黑,多學多干,就不信,我能讓窮攆著我跑一輩子?
照金的紅色旅游越來越火,我的生意也跟著紅紅火火。旅游旺季一到飯點,那累得是腰酸腿乏,可看著這么多客人,心里別提多高興!去年平均月收入有5000多元。
這“旅游飯”真是香,村上還成立了合作社,每年每戶都能拿1000元分紅。去年我還通過就業培訓獲得了公益崗位,每月還多600元收入。
村里的“八星勵志扶貧扶志”評選中,我還被評為勵志戶,挺自豪!過了這段,我準備把店面再擴展一下,多賺點錢,畢竟我還想供個大學生出來哩!
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照金村村民張耀軍講述
本報記者原韜雄整理
學點技術,準備養兩頭母牛
活到65歲,腰桿越來越挺直了,走路都帶風咧。憑啥這么神氣?因為我打了個翻身仗,成功摘掉“貧困帽”,心里頭別提多痛快。
其實我也不是沒闖勁的人。早年間我就離開村子出去打拼,上過工地、進過工廠,在外面折騰快40年,雖然沒積攢下啥家業,但也娶了老婆生了娃。2014年,媳婦覺得跟著我沒指望,扔下10歲的閨女跑了。家都散了,我們爺倆走投無路,灰溜溜地回到百戶村。
砍下幾棵樹,買來些油紙布,我搭個窩棚湊合生活,比流浪漢強不到哪去。實在不忍心讓娃兒遭罪,我四處求人賒來建材,自己動手施工,花大半年時間蓋起一座磚瓦房。兄弟家條件也不好,我又把80多歲的老母親接來一起住,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真夠憋屈。
好在村里伸出了援手,2017年,我家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還享受到了低保政策,每個月都能領到一筆生活補貼。后來,政府又補了1.5萬元危房改造資金,幫我將屋子重新拾掇一遍,連家電都置辦得妥妥帖帖。
一個大男人,總不能讓政府養一輩子吧,我日思夜想都盼著早點摘掉頭上的“貧困帽”。
村里給我安排了保潔員的公益崗,每個月收入800元。干完指定任務,我又跑到村里合作社務工,一天也能有幾十元進項。去年,我家綜合收入超過2萬元,算下來人均收入有7000多元。年底,村里經過評議,再報到鎮里和縣里審核,終于把我家從貧困戶名單里清退了出來。
今年,全國人民都要奔小康,我老孟不能拖后腿,脫了貧還得想辦法致富。村里不少人養牛發了家,我早就向他們請教了養殖經驗。過完這段非常時期,我準備去弄兩頭小母牛回來養,等它們長大后,每年下兩頭小牛犢,又是一大筆收入。另外,村里出山的路修通了,以后基地的農產品肯定會更好賣,只要舍得下力氣,不愁沒賺錢的活干。
姑娘下半年就要上高中,有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兜底,錢上我不擔心,只要她有本事念,我就有信心送她上大學。好日子才剛開始呢!
貴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天堂鎮百戶村村民孟禮全講述
本報記者程煥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