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尬廁”嗎?
山西省婁煩縣農村改廁中出現半吊子“尬廁”——村里到處是白色的廁所蹲坑,卻沒有圍墻和屋頂,農民只能四處躲藏如廁,被媒體稱為“尬廁”。
事件被媒體曝光后,當地迅速進行了整改,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引起筆者關注的,是曾經發生于其中的一個小故事。據當地一位鄉黨委書記反映——上級來檢查,農民不愿意打掃,一個老支書為了迎接上級檢查,自己拿起墩布挨家挨戶擦廁所。“老人很委屈,平時在家,孫子拉下,家里人都舍不得讓他去收拾。”
小小的細節,卻耐人尋味。
這位鄉黨委書記反映的,是有些地方環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政府干、農民看”的問題。發生在婁煩縣,或者有一定特殊性。但類似的問題和現象,在其他地區似乎也不少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本是為了解決農民需求最急迫、反映最突出的問題,是農民自己的事情,可實踐中為什么有的農民卻成為旁觀者?
是因為這些農民不需要嗎?或者是因為他們覺悟低、太懶惰呢?不可否認,受風俗習慣、生活傳統等影響,有些農民對改善環境及生活條件的愿望并不強烈;此外,由于環境改善具有外部性,也有個別農民感到不論自己干不干,都能享受成果,存在“搭便車”的心理。但更多的還是因為,有些地方在工作中方法出現了問題。
有些地方在環境整治過程中,政府一味大包大攬,手伸得過長,導致農民群眾對自己家里的事也操不上心、說不上話;有的地方為了趕進度,什么事情都不和農民商量,問計于民走過場,漸漸地農民也失去了熱情;一些地方宣傳動員不夠,導致農民群眾只知道上面有要求,不知道自己有責任;也有些地方出發點就是為了給“上面看”的,而不是為了“群眾用”的,農民自然也只能在一旁“看”了。農民的旁觀與等靠,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他們不想參與,而是不得其門而入。
農民的事情農民卻被排斥在外,這樣就容易導致兩種結果。一種是政府直接干或者也能干得不錯,但是農民的獲得感卻沒有那么強,而且也失去了一次凝聚農民、團結農民、發動農民的好機會。環境整治貴在長效,如果農民的意識沒有提升、習慣未能培養,那在軟件上就存在短板,也缺乏可持續發展的長久動力。
另外一種結果,就是直接走樣變形、離題萬里。近期,有記者跟隨國務院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檢查組在安徽、河南一些地方現場檢查發現,在一些完成廁改的地區,抽查了10多戶,竟無一戶使用新廁所。或是沖不上水的,或是馬桶堵的,或是化糞池變形……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技術的問題、資金的短缺、時間的限制等等,但其實都能看到一絲相同的因素——農民的主體性沒有發揮好,在環境整治的過程中農民是缺位的。
筆者在基層調研時,聽過一句話記憶尤深:政府不包辦,難度小一半!很多時候,農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遇到的困難,不是政府管的太少了造成的,反而是管的太多了,是一種“勤勞的懶政”。怎么說呢?現在很多基層的工作考核壓力都很大,時間緊、任務重,于是往往有些政府部門為了搶時間趕進度,就干脆“擼起袖子”自己上手干,把農民撇在一邊。看似很“勤勞”、很“辛苦”,卻往往事倍功半。這種懶不是體力上的懶——不愿意干事,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懶——懶得和農民打交道,懶得和農民商議,懶得和農民溝通,以為這樣更直截了當,效率更高,卻忘了“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
換個角度來看,那些環境整治工作搞得好的地區,可以說都是農民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好的地區。例如:陜西延安各鄉鎮農村創新成立了“垃圾兌換銀行”,農民可以依靠積分兌換牙膏、洗衣等生活商品,有效調動農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福建省堅持“村民的事村民辦”,發展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農村工匠的作用,確保群眾在資金使用上有知情權、村莊規劃上有話語權、村莊建設上有監督權、項目招標上有表決權;陜西留壩把全縣30萬元以下、技術含量不高的小型工程下放至鄉村層面,由村黨支部建立扶貧互助合作社管理,合作社生產經營隊承接,讓農民投工投勞打工掙錢,實現了鄉村治理的進一步深化和集體收益的進一步增加;廣東大力度落實定期實行片區“大比武”“打擂臺”機制,出現了“潮式選美”“云浮專項賽”“陽江三檔制PK”等形式,探索出一條通過“比武競賽”方式推進鄉村振興發展的好路子……他們的經驗非常可貴。這些地區實踐的價值在于,通過農民主體性的發揮,不僅有力推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開展,更實現了“生態宜居”和“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統籌推進。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明確指出要“發揮村民主體作用”。簡單的八個字,既是價值觀,也是方法論。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核心是農民,政府是關鍵。當“我們”伸出手要指責農民的時候,當“我們”工作中覺得受到委屈的時候,其實不妨再多從農民角度考慮一層,或者就能少些情緒、多些辦法了。把農民看得更重些,和農民貼得更近些,多給農民點權力,多給農民些空間,那么困擾我們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